《低视力临床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团体标准评审会圆满落幕
在社会对眼健康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的当下,低视力康复领域迎来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进展。2025年2月23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以下简称“科促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了《低视力临床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团体标准评审会。此次会议不仅是对过往筹备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为我国低视力临床康复机构迈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评审会的评审委员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眼科及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瞿小妹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陇黔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的宋宗明主任医师/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王鲜主任医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张晗主任医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王毅研究员、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的覃建副主任医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蒋浩主治医师等,从不同维度为标准评审提供了全面且专业的支持。这些专家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本次标准评审提供了坚实的专业保障。
起草单位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吕帆/教授、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陈洁/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育教学部副主任李小曼/副主任医师、北京同仁验光配镜有限责任公司周哲/首席眼科专家、唐萍/副总经理、星系云近视防治研发中心吴金广/主任、晟爵(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吴长华/总经理、吴磊/技术总监、复明眼科医院集团张永强/眼科主任等;科促会副秘书长郑华林(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副秘书长徐忻、副秘书长张勇生,俞跃(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静、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眼视光创新与产业分会史啟/副会长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标准的起草工作凝聚了众多单位和专家的心血。自2023年9月起,科促会标准化委员会便携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等单位,率先开启了对标准内容的预研和筹备工作。这一阶段,各方团队深入调研低视力临床康复机构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收集行业数据,为后续标准制定筑牢根基。2023年10月,该标准在国家标准委员会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顺利通过立项,这标志着标准制定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随后,迅速集结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视觉科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在眼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单位,共同成立起草工作小组。在后续的时间里,多次召开起草方案工作会议,各单位代表和专家围绕标准的框架、内容、技术指标等关键要素展开深入讨论与反复论证。期间,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分享经验与见解,不断优化标准草案。2024年11月,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在全国标准信息平台面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吸纳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建议,进一步完善标准内容。
评审会上,科促会副秘书长张勇生率先发言,详细阐述了标准的立项背景、深远意义以及相关情况。他指出,随着我国低视力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低视力临床康复机构建设标准迫在眉睫,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更能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低视力康复行业的健康发展。随后,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陈洁/教授进行了编制工作汇报,全面展示了标准编制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展、关键技术内容以及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评审委员会在听取汇报后,认真查阅了标准的评审材料及相关文件,对编制团队前期所做的大量筹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肯定了制定该规范的必要性。在咨询答辩和讨论环节,专家们各抒己见,围绕标准中的技术细节、操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康复设备的配备标准上,专家们结合实际临床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更为细化和科学的要求;在人员资质与培训方面,强调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培训内容和考核机制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经过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专家组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认为《低视力临床康复机构建设规范》的制定达到了相关要求,同意在标准编制工作组按照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面向社会推广。
会议尾声,张勇生副秘书长和起草单位代表对专家们严谨、认真的评审态度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对各起草单位和起草组成员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的辛勤付出给予高度赞扬。会议指定专人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存档。科促会标准委及起草单位将以此次评审会为新的起点,认真梳理、深入研究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标准内容。未来,将秉持科学、规范、高效的态度,全力推动标准的落地实施,确保低视力临床康复机构能够按照标准要求,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康复服务,为广大低视力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福祉。
此次《低视力临床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团体标准评审会的成功举行,是我国低视力康复领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低视力临床康复机构建设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低视力康复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低视力康复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更多低视力患者点亮生活的希望之光。
